查看原文
其他

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 张孝德:传承乡建精神、恪守乡建思惟:探索再出发

张孝德 国仁乡建 2022-04-28

编者按

“三农问题”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,中国的“三农问题”则是伴随1990年代激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挑战,进入新世纪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,自2001年以来的“当代新乡村建设”,即为缓解“三农”困境的多种尝试之一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过去二十年来,秉承“维护民生、促进联合、提倡多元”的生态文明理念,这个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先导的、社会各个阶层自觉参与的、与基层农民及乡土文化结合的实践性的社会改良试验,已经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,硕果累累。
从新农村建设、记住乡愁到乡村振兴,从食品安全、文化安全、生态环境安全到国家安全,二十年来,乡建人的时代担当从没有停息;从乡村建设、城乡互助到国际交流,从社会公益到社会企业,从人才培养、农民合作、工友服务、生态农业(CSA)、乡土文化复兴、乡村建设研究到乡村综合发展,二十年来,乡建人的社会探索从没有止步。
为了记录新时代乡建历史,铭记这大地上的行动故事,传播乡建精神与经验,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新时代乡建二十年(2001-2020)系列专题文章,欢迎关注、参与!
本文为张孝德老师在2020年5月16日召开的新时代乡建二十年线上交流与反思会“乡建工作交流与反思”环节的评议发言整理,已经作者审核。



传承乡建精神、恪守乡建思惟:探索再出发

张孝德




作者简介

张孝德: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,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发起人和总策划,凤凰耕读书院院长,耕读大学校长。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、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。


首先,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,乡建20年的纪念日。20年,意味着乡建已经从一个幼儿成为一个成人。乡建20年走过了,已经有一定自己历史和积累,就像一个人已经初步定型。这个年龄应该清楚我们是谁,我们未来还要往哪里走的年龄。 


另外,温老师带领团队走到今天,他本人已经进入照孔子所讲,七十随心所欲,而不越矩的年龄。这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境界。孔子讲的这些,不是说每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,都能自然进入这个境界,孔子讲的是他自己,作为一个圣人的境界。但我认为温老师虽然不是什么圣人,但在我心目中,是一位超越自己,从天下我己任研究中国乡村问题的大德学者,从这个意义讲,温老师是属于这个境界的长者。也就是说这个年龄进入到大自在,而不越矩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越规了。


我们乡建团队跟着温老师20年过去了,也都进入了四十不惑的年龄。按照20年为一代,今天参加乡建座谈会的是三代同堂。长者温老师、从20年前,就按参加乡建的乡建长子,还有你们的孩子。以及刚加入的00后的新一代。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,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,下边谈几点感受。


第一,首先要肯定乡建20年走过的路。我听了一上午,所交流的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很好听的故事,而是20年乡建这棵树结出的果。上午所交流的乡建合作社、工友之家、小毛驴、社会型企业、分享收获、社区农业等,如果按照今天主流社会的价值评价,特别是从经济价值看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但是对于新时代乡村发展而言,这些被认为不具有潮流价值的实验,是为未来的新时代培育了新种子,孕育着未来新乡村社会、新乡村文明的新基因的新模式。我们坚信,20年乡建所走的路,虽然在今天不代表潮流,但代表了乡村社会的未来。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20年的乡建价值就越会显示出其应有的历史价值。


第二,乡建20年,留给我们的应该是一面镜子,而不是一个可售卖的游戏故事。不可否认,从无到有的20年乡建路,有许多可圈可点生动故事可讲,但我们不能满足这些故事。今天是乡建20年的总结与反思,我们如何反思比讲故事更重要。我们有了许多故事可讲,这些故事也很有价值,但是我们不要把这些故事变成包袱。我非常同意温老师的说法,反思20年不要把它变成一个好人好事来讲。乡建20年,它有了自己的历史,这个史是什么?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,以史为鉴,鉴就是镜子。我们要把这20年变成乡建未来再出发,可正衣冠、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。而不要把它加工成现代一款游戏,进去之后能够自娱自乐的东西。 


第三,需要思考与总结,什么是乡建精神和乡建思惟。思考乡建20年走过的路,故事是会成为过去,但故事中留给我们未来的财富是什么?这值得我们反思与研究。刚才已经讲,20年乡建为未来乡村社会留下了新种子、新模式。那么,我们作为乡建人,我们给自个儿留下了什么?对于这个问题,有两个概念和大家讨论。


这就是乡建精神是什么?乡建的思维是什么?从刚才温老师所讲的他是如何从主流转向只有小众关注的乡建事业,然后带着一批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,在这条另辟蹊径的路上走了20年,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团队走到见天。在这里没有物质利益,也没有名。乡建能够走到今天,背后最大动力是什么?那就只能有一种东西,乡建精神。这个精神的本质是什么?我认为是乡建信仰。


什么叫信仰,大家一想到信仰就是宗教,其实不是,信仰是一种高端精神力的表达方式。构成信仰有三个核心要素。一个就是使命。乡建走到今天,温老师每次讲课都是从纵横交错国际和历史,一直谈到几乎被遗忘的小乡村。温老师将其称为宏大叙事视野下的乡建思惟。其实这种思惟的背后,是一种使命感,一种以天下观看乡村的使命感,这是信仰的第一要素。第二个要素是共识。所谓共识,被温老师这种使命感所感召了一群人,形成了一种精神上共鸣和思想、理念上的共识。第三个要素,共同体。所谓共同体,就是不仅仅停留在共识上,而是落实在行动上,这个共同体行动所依托这组织,不是一般的组织,是马克思所讲的因共同信仰而聚合在一起的共同体。马克思讲自由人联合体,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,这个共同体组织,与其他组织不同之处,即是一个基于共同价值和共同精神,而连接在一起的组织。我们乡建是一批人超越了个人利益,以天下观的责任感、关注社会,在乡村进行试验的团队。 


刚才张兰英老师也谈到,孔子的天下观和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。其实孔子一辈子周游16国做的一件什么事,在当时其他同行眼中,把它叫做是,明知不可为而可为的事。这件事,就是孔子心目中所追求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。大家可以想想,乡建所追求和探索的是什么,就是一个理想的未来的美好的乡村社会。 



第四,基于乡村信仰和追求的乡村思维。真实基于这样一种理想和追求,乡村乡建人特有思维。我把它称作乡建思维。概括起来两句话,一是在宏观叙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之路的探索;二是在与这样、与政府契合下的民间自觉行动。第一句话,我们探索乡村建设之路,不是就盲人摸象,单凭情怀去探索,也不是像西医治病一样,就乡建做乡建,如果这样根本无法坚持20年。乡建持续走到今天,就是因为有一个宏观思惟,从宏观大视野中看到了定位了乡建发展方向,看到了乡建之路的时代必然性。可以说乡建思惟是,在宏观视野下形成的乡建人的理性加激情所走的路。这种理性就是乡建理论的指导。温老师的《八次危机》为代表等一系列著作,正是基于乡建理性视野的宏观叙事理论。这个理论与目前的主流理论有些不同。因为乡建的宏观叙事,是立足中国乡村看中国、看世界,与今天以西方经济学经典、站在西方看中国、看世界有很大不同。


由此,许多人会认为乡建是另类。其实并不另类,因为乡建还有另一种思惟,就是站在政府与中央的视角,做民间的事。温老师在国家机关工作许多年,走出机关迈向田野,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加认识与研究乡村的新路径,而不是要对政府对立,走自己路。恰恰相反,是以忧国忧民之心,是站在党和国家的利益,做民间的探索。正是这种思维,才有了温老师提出的三农问题,被中央所采纳。正是这种思维,才有“给总理写信的人”、用一生与三农为伴的李昌平老师。在今天上午的交流中,李昌平老师所谈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的四个基本制度,其核心就是强调乡村产权制度重心,是乡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完善与改革。而不是今天许多主流学者,所主张的农户的产权制度改革。李昌平所谈的这个问题,已经不是纯经济学问题了,而是真正的政治经济学。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这是乡村社会主义的价值观。这就是乡建思惟。


目前,我明显地感觉到对乡村振兴研究的一些理论背后的逻辑,是从资本思维,私有制思维,单纯的经济思维来给中国乡村做顶层设计。按照这种思维所设计制度走下去,乡村社会面临着被资本和市场等外来力量肢解风险。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乡建理性的背后有一种价值,这是乡建最核心的东西。


第五,恪守乡建精神,迈向新时代,乡建再出发。我和大家不一样,我进入乡建,是半路插队跟着温老师加入乡建的。我关注乡村,其实也是源于20多年前。20多年前,我写的一本关于生态文明的书,这本书就是一直到2017才出版的《文明的轮回》。这本书提出了人类文明中心大循环规律。按照这个理论,15世纪人类文明的中心在东方,15世纪后人类文明的中心转移到西方,按此下去,21世纪,人类文明的中心将再度回到东方。这个让东方崛起的新时代就是生态文明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越来越研究发现,从毛泽东、邓小平,这个重大的历史和文明的变局都是从乡村开始的,迈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从乡村开始。十九大提出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同时,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,预示着中国迈向新时代正在起步,而这个起步之地,就是乡村。



从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看,乡建20年所走过、所进行这些探索,都是为这个新时代做准备的。判断一个新时代的到来,至少有三大要素:


一是引领这个时代的新哲学、新文化、新思想是否出现。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一轮新思想,正是引领新时代的思想。如生态文明思想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、中国梦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。


二是支持这个新时代的新经济是否出现。对此,我关注多年,可以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世界就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,2008年之后,出现新能源革命、物联网+的经济、文化+科技的产业革命、微生物科技革命、有机农业发展、乡村手工业复兴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等,都预示着,一次全新经济革命正在发生。而且我们发现,这个新经济革命的业态,正是乡建所探索的这些东西。如小毛驴、社会型组织、生态经济、生态消费、中产阶层的崛起等等这些因素的背后,恰恰孕育着超越工业经济一种全新的时代经济。


自其背后,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学理论革命。温老师的许多经济观点,就是属于新时代新经济的范畴。所以温老师的一些观点不能为更多人接受,正是很正常的,因为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。


新时代到来第三个要素,就是新时代创新的中心区域开始出现。这个新时代中心就在中国,而中国未来新时代,最活跃地方是乡村。



第六,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乡建继续往前走,就要传承乡建思惟的传统,顶天立地,从宏观中找到脚下的路。这就需要我们不要满足于既有的东西,要拓展视野,关注理论的研究和学习。今天乡建团队里有一批人已经成为大学的教授,未来要加强对乡建自身的研究,要对乡建20年做一些理论解读。比如,今年我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,就是社会型企业与乡村振兴研究。我让他研究从卢作孚、老一代社会型企业的创立者开始,一直到今天小毛驴、分享收获为案例进行研究。


乡建20年,探索再出发,要传承乡建精神。这个精神营养,应当到中国传统文化、中国智慧中去汲取能量。我发现今天上午的交流有一个新的东西,就是大家更多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,谈到了修行。内求的自我修行,是任何一个乡建人都不能废的功夫。乡建团队能够聚在一起,就是有一种共同价值和共同精神,这种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,所依靠的不是指责别人、批评社会,而是胸怀天下,内求从外做起。 






推荐阅读

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 温铁军:过去十年的乡建工作


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 温铁军:乡村建设思想理论体系


▲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 温铁军:踏遍乡村心未老


▲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 何慧丽:大学生来到了兰考


▲新时代乡建二十年 | 张兰英:乡村建设 生生不息







国仁乡建

      社会企业是近几年由公益慈善行业倡导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形式,强调以社会的、公共的资源、合适的产权结构,市场的力量,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公共的问题。中国社会企业起源很早,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以张謇、卢作孚为代表的实业救国家自觉而有力的尝试。

     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组建于2018年4月,由“三农”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倡议,全国乡村建设领域的十多家社会组织、企业、研究院所联合发起,集合了新世纪乡村建设运动20年来在生态农业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、乡土文化传承保育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、乡村振兴试点村机制设计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积累的实战经验,力图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,推动乡村振兴的系统化、市场化、专业化、产品化。

      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

      电话:010-62460686;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8611986712(李翠环)

      邮箱:greenground2018@qq.com

    公众微信号:guorenxiangjian(国仁乡建)


关注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